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遊記] 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 台北市永康街散步地圖訪幽靜青田街導覽 - Li

這次覺得最美的街景一角。
這次和阿姨、姊姊參與的活動叫做「訪幽靜青田街導覽活動201408」。

活動專頁  http://goo.gl/qMWNsT

是和水瓶子老師( 老師部落格 http://trip.writers.idv.tw/ )一起在台北市大安區周邊,進行老宅探訪的散步行程,過程大概是一個半小時,從青田七六出發,途經清真寺周邊、紫藤廬茶館、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最後以油杉社區為終點做結尾。

這次散步地圖,我就不列出路線,只列出有前往的地點。
我們先在青田七六集合,在這裡領取耳機與收音設備,做些休息與行前說明。
這次行程雖然以老宅為主,但不只是觀察建築這麼簡單,這些房屋的美麗實來自歷史所留下的痕跡,故也會介紹這些老宅背後的歷史故事,他們與在地人生活的連結與隨著時間推進,面對的現實困境與所激發出的美麗。

這裡是臺大地質系校友馬廷英教授故居,故擺置沉積岩、火成岩等等岩石標本作為裝置藝術。
上方則為台灣百日花卉圖騰,是以本土花草為雛型設計出的365日不同花形與花語。
青田七六官網  http://www.geo76.tw/


我們先來到青田七六的後院觀賞庭院設計與景觀植栽。
後院的水池,早期除了納涼、觀賞、調節室溫外,也可做為冰箱使用!



和洋式混和建築是早期住民融合日式木造房屋與西洋古典建築的形式,室內使用拉門作為隔間,但每間房間卻各有使用目的,呈現生活漸次西式的日本人生活哲學。
和洋式混合的建築  http://nas.kfps.ilc.edu.tw/history/C15.htm

比例瘦長的窗戶,在每道牆上分割成三間式的立面效果,造型比例相當勻稱,是日治時期洋風建築所慣用的手法。
(內容來自漢光建築師事務所(民88):《宜蘭設治紀念館修護簡介》。宜蘭文獻第39期。
青田七六是來台日本教授足立仁的故居,研究經濟農作物來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是當年帝國大學重要政策,
利用自家後院的庭院空間來植栽經濟作物進行研究,也是青田七六保存至今的庭院樣貌。


青田七六官網:導覽1-4:日式庭院植栽與農業研究  http://www.geo76.tw/2011/07/1-4.html


對面建築上的藤蔓在風吹來後,會呈現波浪狀的數大美。

高聳的大王椰子樹,可見矗立於此之久。


接著我們從青田七六離開,徒步前往下一個老宅。

參與的人數其實很多,沒想到這麼多人都有相同興趣,實在是使人心情很好!

來到清真寺的旁邊,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日式老宅屋頂、清真寺塔、101大樓,
呈現了台北近代混亂的街景。
途中,水瓶子老師提到早期台灣帝國大學轉型成台灣大學的諸多問題,關於這部分我記憶不是那麼準確,就引述李東華主撰的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

資料來源:http://www.press.ntu.edu.tw/?act=book&refer=ntup_book00711

「臺大首任校長羅宗洛,接收臺北帝大,除居間疏導臺籍生過激的民族情感,並勉力周旋於校內的各股勢力。他堅持學術理想,卻被迫捲入政治角力,屢受陳儀掣肘,終究志業難伸,掛冠求去。在陳儀主導下,陸志鴻、錢歌川分別接任校長、文學院長。陸校長任內,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臺大校園難以置身其外,席捲的政治浪潮汩沒了林茂生教授。第三任校長莊長恭,任期雖短,非無抱負,但內外阻力大,用人亦遭非議,危局中陷於孤立無援,只能算是匆匆過場。傅斯年臨危受命出長臺大,四六事件是其任內的最大衝擊,然傅氏以維穩為先,在其任職的七百天中建立常規、提振校風,解決師資問題,為臺大的未來發展奠立基礎,惟其驟然辭世,改革未及深化。」

接著我們來到紫藤廬,但今天內部似乎有活動,就沒有進入參訪了。
紫藤廬旁巷弄內一景,令人心曠神怡。



早期種植的榕樹,在多年擴展枝幹範圍後,到了突破圍牆的地步,為了維持古蹟原貌,還是沒有抑止樹木生長。

比起青田七六,紫藤廬的建築樣式較以洋式為主。

繼續往殷海光故居前進,這邊提到殷海光教授早期在教書時,放課後會帶學生從這條小徑步行前往故居,
而我們遵當時的路徑走在柏油路上,亦有時空交錯的心境。


巷弄內的房舍都維持著早期台灣的樣貌,令人有訪幽思古之感。



在巷弄的最尾端就是殷海光教授故居,位處僻靜也讓殷海光教授躲避祕密警察時期得以持續傳授自由思想。
水瓶子老師提到,當時在巷口仍會有便衣站哨,檢查參與的學生有誰,進行盤查。
殷海光基金會  http://www.yin.org.tw/guang/?cat=82

同樣是和洋式混和建築,殷海光故居因早期費用較為不足,故都是殷海光先生自行設計打造,
也不是那麼在意遵從古典造型。

我們從這裡進入故居參觀。


內部照片不多,這裡收藏許多早期政治刊物,與思想史書籍。



當時殷海光先生因為國民黨壓力被迫停課,如軟禁般禁居在家中,這也使殷海光先生受到極大壓力。






這裡以前據說是瑠公圳,如今無處可以覓蹤跡。



續來到梁實秋故居。





據說這棵麵包樹曾和榕樹交結在一塊,以前梁實秋沒有靈感時,都會來麵包樹旁想東想西,直到1973年1月移居美國後的梁實秋仍在慶祝自己七十歲生日寫的一首詞裡,抒發對那棵麵包樹無比眷戀的感情:「惱煞無端天未去,幾度風狂,不道歲雲暮。莫嘆舊屋無覓處,猶存牆角麵包樹。目斷長空迷津度,淚眼椅樓,樓外青無數。往事如煙如柳絮,相思便是春長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梁實秋故居」建築簡介    http://archives.lib.ntnu.edu.tw/liangshihchiu/ug-501.jsp


同樣是和洋式建築。

如青田七六一樣,廊道寬90公分、高180公分等。
梁實秋 台北故居風華再現   http://goo.gl/FtGxBa

檜木做的氣窗。

接著我們來到師範大學,裏頭的早期的美援建築是以密斯、包浩斯型的現代化造型做設計,如今也是危樓了。









持續步行來到油杉社區。


運氣很好,油杉社區的主建築開放參觀,裡頭也有導覽人員提供古蹟講解。
台灣油杉社區發展協會  http://www.fha.org.tw/




一樣也是在與政府角力之下,透過居民與熱心人士多年來努力才能保存下來的社區,每想及此,
又對台北文化的保存不善感到慚愧,真的熱愛人文與遺跡保存的話,自己也該盡一分心力才是。

為了讓更多觀光客了解台灣在地的人文生態社會歷史,此處也成為小型的博物館,提供導覽與解說。

很美麗的氣窗,也是早期居民的智慧,讓屋內空氣流通又涼爽。


我們在宛如不是現代的美麗日式宿舍裡頭閒步,看見許多台北少見的美麗景觀。



也看見令人難過的歷史痕跡,為了提供給政府用地,某處的建築被硬生生切掉一半做出了圍牆,
這樣破壞古蹟且毫不知悔改的政府,就是我們最愛的歹完政府。

真的感謝這個里的居民,為了自己的生存權、台北人的歷史記憶、台灣的古蹟保存,如此付出努力,
希望同樣為台灣人的我們,也可以將這樣激勵人心的故事繼續流傳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