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的,是強烈的自我認同,任何單品都是你發語的手段,除此之外,你甚麼都不需要。
於是我列出的不是單品,畢竟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屬於自己的「必備單品」,不該具備的則是「不合時宜」、「不屬於你」的「形貌。因此以大標搭配舉例,希望能淺顯易懂。
一、不符合性格
如果你不是卡戴珊家族,或是你性格分明很保守,而你非得要參加一場友人的海灘派對,你不需要參考雜誌上的「名媛泳裝趨勢」作購物指南,你也無須參考這些「定番剪裁」,因為等你在鏡子前上傳完instagram後-你不會真的穿出門;抑或是你現身於派對中,你恐懼於如同嗜血蒼蠅般的男性騷擾,甚而未有拒絕他人的心理防備,那真的行行好,找個屬於「你」的風格吧。
二、不善用年齡
適當展現年齡優勢,並順應時代的風貌變化「同一年代的風味」,就是最恰當的風格選擇。你可以不斷活化90年代的牛仔褲,或是演化20年代的旗袍引入當代情節,巧妙運用剪裁,所有的單品都能夠重生。年輕時復古,老去時新潮,都會讓服裝更有韻味。
例如著名的長輩潮流部落格,雖不乏浮誇裝扮,但令人認同的往往是展現「不懼於年歲」的自信,而非「大器的顏色」、「具威嚴的套裝」、「年輕時流行的風格」,衣著呈現應當能符合健康心境才是。
三、不適合身形
體型是人與生俱來的模樣,你無需恐懼袒露「橫肉」或增墊胸脯,那是媒體灌輸的「美好體態」價值觀(病態肥胖不在討論範疇內),但你仍需為了舒適度與視覺比例而考量。
四、不符合場所
不是所有的襯衫都適合上班,不是所有的西裝褲都能穿去辦公,參加時裝周、草地派對、街頭運動都應當將服裝造型視為語言的一部分,觀察剪裁與材質,才能使用於正確的場合。
今晚的LIVE HOUSE你依舊可以選擇卡其褲與皮鞋;明日的長輩聚會上,你依舊可以選擇紅色的鮮豔短襪-但只要在輪廓上有所差池,一切都會天差地遠。不是在ZARA辦公風格區挑了一件襯衫,其他就不管,「合宜」的樣貌是極端的個人呈現。
五、不善用機能性
一套服裝不可能敵對每種氣候環境,服裝的「舒適性」相對於「流行性」時常有所衝突,但選擇「氣候環境合宜」的服裝,仍比「強求」的美來得健康。況且,舒適的服裝只要在輪廓、色塊上變化,也能具有強烈流行性。例如參加宴席,利用配色讓短靴在高跟鞋與正式皮鞋的品項外,多了個人色彩。
當然你也可以利用高度機能性的單品,在日常休閒中使用,畢竟服裝的起源都來自於一項人類行為,既然沒甚麼不可以的,那就利用顏色、剪裁感讓搭配合理化。
六、隨便使用民族服飾
當然,流行時尚早已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轉化於各類現代成衣中,但作為有意識的消費者,仍可以在選擇服裝當話語時,避免錯誤的消費。除非你有需要特意展現文化融合的意識形態,否則還是在mix & match時,將民族服飾利用色系巧妙地融入比較適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